药智论坛

查看: 4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查葛兰素史克无关排外 跨国公司正走下神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3-7-30 10:3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心理落差容易让人内心感觉失衡,跨国企业目前在中国正在经历这一过程。中国政府高调从葛兰素史克(GSK)开始,严查跨国药企在华行贿问题,这一再正常不过的反腐行动,却因为被查对象是跨国企业,让很多人感到无法接受:排外、杀猴骇鸡、陷阱等一系列阴谋论式的说法便尘嚣于海外媒体,一时间仿佛行贿者是无罪的,罪在中国的藏污纳垢让高尚的跨国企业也无法自保,但究竟什么是真相?对跨国公司而言,眼下要做的是什么?
    仔细想想,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生存环境确实变得“恶劣”了,尤其是进入2013年后,似乎进入了“永无宁日”的阶段:先是三星(SAMSUNG)、LG等液晶面板企业因价格垄断被罚,紧接着发改委又对多家进口婴儿奶粉企业展开了反垄断调查,致使部分国际品牌主动降价;而央视(CCTV)也不甘寂寞,对对中国消费者采用歧视性服务的苹果、大众汽车等跨国企业进行了轮番攻击,逼其修改歧视性条款;紧接着斯诺登事件让思科、IBM、微软等企业在中国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反对声浪;如今,中国警方通过调查英国制药商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在中国的行贿丑闻将“排外”推向了高潮,让在华经营的跨国企业处于“人人自危”的紧张情绪中。
    海外媒体对此进行了连篇累牍的关注,其中为跨国企业开脱的言论占据了很多版面:英国《金融时报》(FT)载文称“跨国企业成了反腐的牺牲品”并称此举为“杀猴骇鸡”,FT还认为“此次整治活动可能也有迎合民众排外情绪的因素”,不仅如此,FT进一步认为“苹果最近被迫为所谓“轻慢”中国消费者的行为道歉”。美国《华尔街日报》(WSJ)则将此归咎于“中国的卫生系统缺乏资金,为受贿和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并认为“在中国打击企业违规过程中,西方企业很容易成为替罪羊”,“中国用更严格的道德准则要求跨国企业,这本身没有错,但也要确保不纵容国内企业。”
    外媒所言中国的环境问题也无需辩解,尤其是医药领域,否则也不会有2007年药监局局长郑筱萸落马案的发生,更不会在2010年爆发腐败窝案:国家药监局就有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调研员卫良、药监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孔繁忠、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祁自柏、白坚石、陈继廷等多人因涉嫌贪腐落马;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八室主任陈海峰因受贿而获刑;原副局长张敬礼被“双开”,等等。腐败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之一,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上任后,高调掀起反腐大旗的原因。
    这一次是跨国企业撞在了枪口上,但在此之前,国内企业也纷纷“中枪”:近的有茅台、五粮液因价格垄断被罚;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遭遇反垄断调查;远点的有毒胶囊事件后多家国内药企被取消竞标资格;在远点的有因三聚氰胺而倒逼的三鹿乳业,等等。如果FT将这些企业称之为“鸡”,好像并不太合适,更何况与苹果、大众汽车一起中枪的还有中国江淮汽车,不知道为什么FT只看到了苹果?也有理由问一下WSJ,这些是不是“替罪羊”?处罚国内企业是不是“纵容国内企业”?民众是不是通过购买三星、苹果的手机来发泄自己的“排外”情绪?
    这些问题已经不需要直接给出答案了,对于外媒的反应也不需要用老套的“有色眼镜论”来回应。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反腐指向自己时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原因确实离不开环境的变化,但这个变化不是来自于中国经济快速膨胀后产生的排外情绪,而是跨国企业地位的变化:跨国企业在中国正在经历从“神”到“人”的变化,而其本身并没有适应这个落差的变化,当问题发生时,失落感顿生。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急需引进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但彼时跨国公司因冷战等政治隔阂刚被打破,对中国还存有很大的戒心,因此中国为了吸引其落户中国,开出了税收、土地等优惠条件,跨国企业被过度神化,这些条件后来国内企业称之为“超国民待遇”,即使有负面事件爆出,政府也会息事宁人,长期备受呵护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经营时便产生了巨大的优越感。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中国企业的崛起,这种超国民待遇对国内企业产生了严重的不公平,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以保障市场竞争环境公平为目标的税率改革,内外资企业统一税率,当时也被外媒解读为“过河拆桥”,这是跨国企业在中国产生的第一次落差。
    但是第一次落差并没有让跨国企业低下自诩高昂的头颅,这一点在康菲石油在渤海湾制造了严重的漏油事件后的傲慢表现、苹果面对歧视性服务指责之初的强硬态度以及丰田汽车依然采取歧视性召回策略等都可以看出来,但是这种“傲慢与强硬”正在慢慢改变他们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和地位,苹果上季度在华销售下滑便是一个直接的反映。但即使这样,在GSK行贿案爆出之前,中国政府也很少从刑事角度对跨国公司展开大规模调查,影响比较大的就是2009年以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非国家人员受贿罪逮捕了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上海办事处的四名职员。这次大规模的对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乃至阿斯利康(AstraZeneca)、赛诺菲(Sanofi)、罗氏(Roche)和诺华(Novartis)展开行贿调查,对跨国企业高高在上的心理的打击可想而知。
    实际上,对于葛兰素史克展开的调查真的值得引申到中国对外资政策发生了变化的层面吗?FT本身已经给出了答案,葛兰素史克等药企在国际上已经是惯犯:去年,正是葛兰素史克,在美国被判有罪并支付了史无前例的高额罚金——30亿美元,原因就是过度宣传、鼓励患者在指定用途之外使用该公司的药品。如果按照美国这样的处罚力度,葛兰素史克这次在中国爆出的通过行贿官员和医生的方式变相强迫患者使用其高价药品,而不仅仅是鼓励,那中国政府作出如何处罚才是合理的呢?翻番可不可以,毕竟行为更加恶劣。恐怕到时候又要“打劫”、“贸易报复”声四起了。
    利用媒体施压中国管理层对跨国企业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但近年来越来越不灵了,估计现在最后悔的就是谷歌(GOOGLE)了,自己已经距离中国市场越来越远了,只能眼看着百度赚的盆满钵满。其实跨国企业和外媒心里也很清楚,如果中国要整治跨国企业,斯诺登泄密本身就提供给中国政府一个很好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良机:以国家安全为名,审查思科、微软、Intel、IBM等企业,何必费心劳力去查跨国药企呢?
    中国环境变化了,变的游戏规则越来越健全了,至少眼下用排外来形容中国这个潜力市场还操之过急,跨国企业需要改变的是适应从神到人的变化,忘记过去在中国“神”一样存在的日子,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其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依然以药企为例,随着中国医改的推进,中国需要的是大量的平价药品,对于高价处方的监管将会越来越严格,如果跨国药企还遵循着“自己就是高价药品”代名词的旧策略的话,即使没有反腐事件,在中国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而实际上,这一点也是跨国药企在欧美市场正在经历的,为什么在中国市场就不能顺应这个趋势呢?
    查葛兰素史克或许仅仅规范在华跨国企业经营的一个开端,用“阴谋论”来推测中国政府的正常举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糊涂,退一步讲,即使中国政府此举意在“杀猴骇鸡”,那又如何呢?有一句糙理不糙的中国俗语值得在华经营的跨国企业慢慢体会: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沙发
发表于 2013-7-30 15:55: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哥顶的不是帖子,小手一抖,金币拿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7-30 17:03: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看贴要回帖啊!~同志们!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5-17 08:4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