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

查看: 11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中药方剂——麻黄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9-5-24 14:43: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经典中药方剂——麻黄汤
来源:药智数据

一、基本信息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处方: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炮制: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运用:麻黄汤虽为发汗之峻剂,对外感发热只要辨证准确,确可收汗出病愈之效。
化裁: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禁忌: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二、麻黄汤附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寒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
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剂比较: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
但前方证属素体多温,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
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但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
三、麻黄汤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
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四、麻黄汤文献:
方论 李时珍:“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解释,皆随文傅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有所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
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
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抑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
《本草纲目》 方论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枝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
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籍汗于谷也。”
原书主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五、麻黄汤处方药材信息
麻黄: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能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注意事项 体虚自汗、盗汗及虚喘者禁服。——摘录《中国药典》、《中华本草》
桂枝: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能主治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摘录《中国药典》
杏仁:性味归经 苦;温;有毒。归肺;脾;大肠经。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主外感咳嗽;喘满;伤燥咳嗽;寒气奔豚;惊痫;胸痹;食滞脘痛;血崩;耳聋;疳肿胀;湿热淋证;疥疮;喉痹;肠燥便秘。注意事项 《本草经集注》:得火良。恶黄耆、黄芩、葛根。畏蘘草。3.《本草经疏》:阴虚咳嗽,肺家有虚热、热痰者忌之。4.《本草正》:元气虚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5.《本经逢原》:亡血家尤为切禁。6.《本草从新》:因虚而咳嗽便秘者忌之。——摘录《中华本草》
甘草:性味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能主治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注意事项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摘录《中国药典》、《中华本草》
六、麻黄汤附方信息
麻黄加术汤:
方剂1:
出处:《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处方:麻黄(去节,9克) 桂枝(去皮,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去皮尖,6克) 白术(12克)
炮制: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方剂2:
出处:《金匮》卷上
处方:麻黄3两(去节),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杏仁70个(去皮尖),白术4两。
主治:发汗。主风寒夹湿,留着肌表,身体烦疼。
用法用量:麻黄白术汤(《三因》卷五)、麻黄白术散(《袖珍》卷一)。
名家论述:1.《张氏医通》:用麻黄汤开发肌表,不得白术健运脾气,则湿热虽以汗泄,而水谷之气依然复为痰湿,流薄中外矣。然术必生用,若经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无祛湿之力矣。
麻杏苡甘汤:
来源:《金匮要略》
处方:麻黄去节,汤泡[6g]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6g] 甘草,炙[3g] 薏苡仁[12g]
用法用量:锉麻豆大,每服[12g].水一盏,煮八分,去滓温服,取微汗避风。
功能主治:解表祛湿。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大青龙汤:
方剂1: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处方:麻黄(12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杏仁(6克) 石膏(12克) 生姜(9克) 大枣(3克)
炮制: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方剂2:
出处:《奇效良方》(明•方贤)
处方:麻黄(去节)、石膏,各三钱。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各一钱。大枣五个,生姜一钱半。
主治: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燥烦,六脉浮紧。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三拗汤:
方剂1: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
处方: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 各等分(30克)
炮制:上为粗末,每服五钱(15克),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方剂2: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
炮制:上药研为粗末。
主治:疏风宣肺,止咳平喘。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头痛目眩,咳嗽多痰,胸闷气促。
用法用量:每服15克,水220毫升,加姜钱5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卧,取微汗为度。
备注:本方用麻黄发汗散寒,宜肺平喘,其不去根节,为发中有收,使不过于汗;用杏仁空降肺气,止咳化痰,以不去皮尖,为散中有涩,使不过于宜;甘草不炙,乃取其清热解毒,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宜肺,止咳平喘之功。
华盖散:
出处:《博济方》
处方:紫苏子(炒,30克) 麻黄(去根节,30克) 杏仁(去皮尖,30克) 陈皮(去白,30克) 桑白皮(30克) 赤茯苓(去皮,30克) 甘草(15克)
炮制:上为未,每服2钱(6克),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隔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
华盖散方剂较多,中药处方数据库有16条,其中包含麻黄等药材的有9条,更多信息请到数据库查询阅读。

沙发
发表于 2019-6-5 16:27: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感谢楼主,收藏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4-27 08:4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