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

查看: 8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晋医匠:中医的治疗原则——整体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8-11-26 14:5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济南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治病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但要重视局部,而且更要重视全局。在方法上,既可通过治疗局部而影响全身,又可通过治疗全身影响局部。中医治则能体现整体观念者举例如下:
    一、调整阴阳   
  《内经》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阴阳从广义来说适用于治疗一切疾病。在具体运用上则有“盛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两个方面:
    “盛则泻其有余”,主要适用于因邪气实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胜。如阴邪盛,可出现“阴盛则寒”的寒证,其治则应是“寒则热之”,“治寒以热”,此时宜用温热性的阳药,来纠正阴之偏胜。反之,阳邪盛,可出现“阳盛则热"的热证,其治则应是“热则寒之”,“治热以寒”,此时宜用阴药纠正其阳之偏胜。
    “虚则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予因正气虚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衰。如阴虚阳盛,常是由于机体的阴分不足,引起虚火上炎而致的虚热证,治则应是滋阴清热,常用六昧地黄丸之类;阳虚阴盛,常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引起阴寒过盛而致的虚寒证,治则应是益阳消阴,常用金匮肾气丸之类。中医常把前者叫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后者叫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二、间接补泻   
  间接补泻就是把五行生克关系具体运用到临床的治疗法则,而“虚则补其母,实_则泻其子”就是这一法则的体现。
    “虚则补其母”,即当某脏(子脏)虚弱时,除可以直接补益本脏外,还可间接补其“母脏”以治“子脏”之虚,有“母健子强”之意。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补火生土,益金生水,培木生火等,均属“虚则补其母”的范围。临床上,肺结核病人咳嗽胸痛、气短、食欲不振、体瘦、用培土生金(健脾益肺)法治之,往往获效。
    “实则泻其子”,即当某脏(母脏)出现实证时,除可直接泻其本脏外,还可以间接泻其“子脏”,来减轻“母脏”的负担,有“母病子分担”之意。如泻心火以平肝木,泻脾土以除心火,泻肺金以燥脾土,泻肾水以宣肺金,泻肝火以壮肾水等均属“实则泻其子”的范围。临床上,肝郁化火的实证,面红目赤、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口苦、脉弦;按五行生克关系,母病可以及子,又可出现心烦不寐等心火亢盛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直接泻肝火外,还可泻心火,减轻“母脏”负担,这种治疗叫泻心火以平肝木。
    三、表里互治(赃腑互治)
  脏与腑相表里,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脏病可以影响腑,腑病也可以影响脏,故脏病可以从腑治,腑病也可以从脏治,脏腑同病,也可以脏腑同治。如里热证引起大便秘结致肺气壅塞时,可见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此时单治肺效果不佳,可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采取表里互治法,用凉膈散泻大肠之热而清宣肺气。又如心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可根据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用导赤散清心火而泻小肠之热,效果很好。
    四、从五脏治五官、五体
  从五脏治五官、五体,是从脏腑所主及“开窍”的关系而治疗的原则。五官、五体有病可以从五脏治疗。如眼病,可从肝治,实证用清肝的方药,虚证用补肝方药;口舌生疮可以从心治,用清心火的方药;味觉失常,纳差可以从脾治,用补益中气的方药,鼻塞可以从肺治,用疏风宣肺方药;老年人的耳聋耳鸣可以从肾治,用补肾方药等。至于五体病的治疗,亦可从脏治,如肝主筋,筋脉拘急可以从肝治;心主血脉,血脉病可从心治,脾主肌肉,肌肉消瘦可用健牌的方法来治疗;肺主皮毛,皮毛不固,易患外感,可从肺治;肾主骨,腰疫腿软,筋骨无力,可用补肾的方法来治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4-20 06:3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